舟山,为何成为海葬政策的前沿阵地?

舟山,这座镶嵌在东海之上的璀璨明珠,由 1390 个岛屿组成,宛如散落在大海里的翡翠 。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,让舟山与海洋紧密相连,海洋不仅是舟山人的生活依托,更是融入他们血脉的文化符号。在这片海天之间,海葬这种特殊的殡葬方式,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。
自古以来,舟山的渔民们与大海共生,对海洋有着别样的敬畏与依赖。在他们的认知里,大海是生命的摇篮,也是灵魂的归宿。当生命走到尽头,回归大海似乎是一种顺应自然的选择,这种朴素的观念在舟山民间代代相传。与内陆地区传统的 “入土为安” 观念不同,舟山人对 “入水为尊”“魂归沧海” 有着天然的亲近感。这也为海葬政策在舟山的推行,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殡葬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海葬,作为一种绿色环保、节地生态的殡葬方式,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。舟山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民众对海葬的接纳度,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海葬政策的前沿阵地。在这里,海葬政策的发展历程,不仅是殡葬方式的变革,更是社会观念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梳理舟山市海葬政策的时间线,探寻其背后的故事。

早期探索:自发的萌芽

在舟山,海葬的历史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,但从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老一辈人的记忆中,能发现海葬的痕迹早已存在。在过去,当有渔民在海上意外丧生,受限于当时的条件,他们的遗体往往无法及时带回陆地安葬,亲人们只能无奈地选择将其直接葬于大海 。还有一些老人,出于对大海的热爱与敬畏,在临终前也会嘱托家人将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,他们相信,这样便能与大海永远相伴。
在那个没有政策规范的时期,海葬的形式十分简单,没有特定的仪式流程,也没有专业的组织和管理。逝者家属通常会自行准备一艘小船,带着骨灰,在熟悉的海域,将骨灰撒入大海,有的家属还会在撒骨灰时,向大海抛洒一些鲜花、酒水,以此表达对逝者的不舍与缅怀 。这种自发的海葬行为,虽然充满了对逝者的情感,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。比如,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,海葬地点较为随意,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;而且,没有专业的组织协调,家属在海葬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安全风险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早期自发的海葬行为,为舟山后来海葬政策的制定和发展,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,也让海葬这种殡葬方式在舟山人的心中,扎下了更深的根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社会对殡葬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,舟山的海葬也逐渐从自发走向规范,从无序走向有序。

政策萌芽与初步规范

2010 年左右:普陀区先行

2010 年前后,舟山普陀区在殡葬改革的探索中,将目光聚焦到了海葬这一生态葬式上。作为舟山的重要城区,普陀区有着浓厚的海洋文化底蕴,海葬在这里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。当地政府部门敏锐地察觉到,海葬不仅符合环保理念,还能满足部分市民的传统观念和情感需求,于是开始了一系列前期工作。
普陀区相关部门组织了多次研讨会,邀请专家学者、民政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市民代表参与,共同探讨海葬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。他们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海葬的成功案例,分析舟山本地的海洋环境、民俗文化等因素,制定了初步的海葬规划。在规划中,对海葬的地点选择、仪式流程、安全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初步设想。虽然这些规划还只是雏形,但为后续舟山市海葬政策的出台,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,也让海葬从民间的自发行为,逐渐走向了政府引导、规范管理的轨道。

2013 年:联合海葬带来新契机

2013 年,对于舟山海葬的发展来说,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。这一年,宁波在舟山莲花洋举行了首次联合海葬活动,8 名逝者的骨灰伴着鲜花,缓缓撒入大海 。此次联合海葬,是宁波与舟山在殡葬领域的一次创新合作,也是舟山莲花洋首次迎来大规模、有组织的海葬活动。
这次联合海葬活动,为舟山海葬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直接的实践参考。舟山的民政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,全程参与了活动的筹备和执行,深入了解了联合海葬在组织协调、仪式安排、家属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流程。他们发现,通过联合周边城市开展海葬活动,可以整合资源,提高海葬的效率和影响力 。同时,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,比如不同城市之间在政策衔接、信息沟通等方面还存在不足。这些经验和问题,都促使舟山加快了海葬政策的探索步伐,为后续制定更完善的海葬政策,提供了方向和动力。

政策成型与推广


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筹备,2017 年,舟山在海葬政策的推广上迈出了重要一步。这一年,舟山的四个县区 —— 定海、普陀、岱山、嵊泗,均制定了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贴政策 。政策明确规定,对辖区内的亡故居民免费实施海葬,并给予 2000 元至 5000 元不等的奖励。这一举措,犹如一场及时雨,为海葬在舟山的普及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奖励补贴政策的出台,极大地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,也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海葬这种殡葬方式。许多原本对海葬心存疑虑的家庭,在政策的鼓励下,选择尊重逝者的意愿,让他们回归大海。一些市民表示,海葬不仅环保,而且符合舟山的海洋文化传统,现在还有补贴,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。这一政策的实施,使得海葬的人数有了明显增长,也让海葬在舟山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。

2024 年 4 月 1 日:普陀区优惠政策重磅推出

2024 年 4 月 1 日,普陀区再次发力,推出了更为优惠的鼓励骨灰撒海政策 。在这一政策中,普陀区明确规定,对实施骨灰撒海、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,免收骨灰接运车辆及骨灰撒海船只的费用 。同时,还免费提供鲜花瓣、海葬证、礼仪服务、纪念碑刻字等一系列贴心服务 。此外,每例骨灰撒海还给予 2000 元的补助。
普陀区还明确了海葬的指定地点为莲花洋。莲花洋,这片承载着舟山海洋文化记忆的海域,海水清澈,海风轻柔,成为了逝者安息的理想之地。撒海后的祭祀平台则设在东港街道塘头,方便家属在日后缅怀逝者。这一政策的推出,进一步完善了舟山海葬的服务体系,从海葬的实施到后续的祭祀,都为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,让海葬更加规范化、人性化,也让更多市民感受到了政府推动绿色殡葬的决心和诚意。

海葬政策背后的意义与展望

绿色殡葬:生态与文明的融合

舟山市海葬政策的逐步完善,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践行。传统的土葬方式,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,还可能因为墓地建设、棺木使用等对环境造成破坏。而海葬,让逝者的骨灰回归大海,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零占用,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出了更多空间。以舟山有限的陆地面积来说,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,海葬政策的实施,避免了土地资源被过度消耗在殡葬领域,让这些土地能够用于城市建设、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 。
海葬政策的推行,也是对传统殡葬观念的一次革新。在 “入土为安” 观念盛行的时代,海葬这种全新的方式,起初让很多人难以接受。但随着政策的宣传和引导,越来越多的舟山人开始理解并认同海葬。它不仅是一种环保的选择,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豁达态度。海葬让人们明白,生命的终结并非是消逝,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融入自然,回归到生命的起源。这种观念的转变,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,让殡葬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,也让舟山在移风易俗的道路上,迈出了坚实的步伐。

未来可期:政策与服务的持续升级

展望未来,舟山的海葬政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。随着人们对海葬认知的不断加深,对海葬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。舟山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海葬补贴的范围,不仅仅局限于个别县区,而是覆盖到全市各个区域,让更多市民能够享受到海葬政策的福利,减轻经济负担 。
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,海葬仪式的流程可能会更加优化,从登船出发到骨灰撒海,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有更专业、更贴心的安排。比如,增加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,为家属在海葬过程中提供心理支持;邀请海洋文化专家,在海葬仪式上讲述海洋文化与海葬的渊源,让家属更好地理解海葬的意义 。
祭祀配套设施也有望进一步完善。除了现有的祭祀平台,舟山可能会在更多地方建设海葬纪念碑,方便家属缅怀逝者。而且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线上祭祀平台也可能会应运而生。家属无论身在何处,都能通过手机或电脑,在虚拟的祭祀空间里,为逝者献上鲜花、留言寄托思念,让跨越时空的祭奠成为现实 。
舟山的海葬政策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,在殡葬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它承载着舟山的海洋文化,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,也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殡葬选择。相信在未来,舟山海葬政策将继续发光发热,为更多人带来心灵的慰藉,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